上世纪20年代起,红色思想在蓬溪中学快速传播,师生们在地下党组织领导人的带领下开展抗日救国运动,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蓬溪中学不仅是蓬溪新教育的发祥地,也是蓬溪革命思想的摇篮。本期校庆特辑选取了在那段烽火岁月中,蓬中师生不顾个人安危、宣传进步思想、坚守红色初心、英勇抗争甚至献出生命的真实故事。希望广大蓬中人高举红色旗帜,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学校百年荣光。
旷继勋,1926年入党,在报请省委同意后,于1929年6月29日率领江防第七混成旅在蓬溪大石牛角沟竖起“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军”旗帜,宣布起义。随即攻下蓬溪县城,成立了县苏维埃政府。应时任校长罗绍暹的邀请,军党代表罗世文到校向师生讲演“革命纲领”,点燃师生心中红灯,影响深远。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四月,王叙五受中共四川省委派遣回蓬溪成立遂蓬潼三县工委并任书记,蓬溪县中党支部隶属其领导,又恢复活动。九月县中支部重组,陈叔举任书记,陈大义任组织委员,李静波任宣传委员。1939年,国民党开始疯狂反共、灭共,根据上级党组织“长期埋伏、隐藏骨干、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指示,学校党组织停止活动。1941年,全校200多名师生与地下党上级保持组织关系的有6人,直至1945年王叙五回蓬溪重建党的组织,党的活动得以一直坚持下去。在当时的“县中校”,师生中地下党员多。在王叙五的引导下,呈现出了进步学生多、进步组织多,革命活动也多的景象。![]()
借鉴画面:民国时期文昌宫戏台师生集会,罗世文作演讲,台下为蓬中师生与起义红军![]()
注:文昌宫正殿前平台在清代及民国时期为戏台,再向前的花园部分是看戏的院坝。
1938年,陈叔举(县初中十一班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3月—1938年8月任县委书记兼县初中党支部书记、遂宁中心县委委员。1940年6月陈叔举因“共党嫌疑”被捕入狱,在敌人严刑逼供、威逼利诱下,他机智周旋,巧妙应对,始终没有暴露党组织和共产党员身份,使遂、蓬、潼三县党的领导和上百名党员得以保全。同年11月被释放出狱,1949年5月恢复党组织关系。解放后陈叔举任县工会主席。民国三十五年(1946)5月的一个星期天,早饭后,县中一些学生激于义愤在路过税警队门口(离校门不远)时,斥责他们平时对盐民的凶恶行为,被税警队以武力威吓,鸣枪驱赶,还抓了两位学生,囚禁起来。消息传出,校学生自治会主席谢兴全(高一班学生)立即叫人通知同学们赶紧返校,并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前往抗议。一时众多学生与武装税警对峙。在校长周方润、教导主任庄孝移、党员老师苏文等人的多方周旋下,盐场公署同意了学生要求:承认鸣枪威胁乱扣学生的错误,呈报上级作出处分,立即释放拘禁的学生,将县城税警调换(与南充三汇镇税警对换),并答应向上呈请减轻盐税,学生们的勇敢团结以及抗争的胜利被百姓们久久传扬。民国三十五年(1946)秋,共产党员苏文老师在县立简师上课期间,宣讲革命新诗,指导各班出墙报,在学校集会上历数民国政府的弊政,播撒革命种子。更了不起的是苏老师还组织学生利用召开县参议会之机,申请在会上为落实学生生活待遇作“请愿”发言,他的发言让政府官员脸红心惊,终于恼羞成怒,参议员梁虞桐大叫“请主席摇铃散会”,会议立即终止。这一幕震惊了敌人,敌人终露出凶相,于第二年春逮捕了苏文,关在县府拘押室。学生银城、朱子泽冒着被怀疑成同党风险,三次去“拘押室”探望,送豆瓣酱、送书籍、送安慰话,留下了佳话,临解放苏文才被放出来。解放初苏文去蓬南征粮,遭土匪围攻,壮烈牺牲。![]()
民国二民十年(1931)10月,在校长李清芝和教师郭汝成积极主持下,联合城内各中小学师生和市民在县城举行抗日示威大游行,声势浩大,影响广泛。民国二十一年的一天,驻在县中大礼堂侧的二十九军第三师师长罗乃琼,走出寝室一眼看见对面黑板上写的《川战一瞥》(作者是地下党员郭祖烈),他仅粗识文字,急叫身边的姨太太念给他听,正是抨击川战、痛斥军阀内战的“檄文”,不由心中火冒。转面又见七班学生杨含章正在一个黑板上写新闻稿《丘八无钱不想》,揭露的正是他部军士拉着一个结婚回门的新郎官敲诈大洋五元才放行的事实,于是大怒,吼一声“拖下去给我打!”怒骂声、惨叫声惊动全体师生,老校长李青芝刚上前问了句“啥子事……”,就被当胸一拳打倒在地。匪军还荷枪实弹叫“全校师生马上到大礼堂集合!”空气骤然紧张,事态惊动全城,急请县长刘觉(外号铁嘴)出面。刘先向罗乃琼陪礼道歉,再狠狠训斥学校师生,并当着罗的面叫出写评论和新闻稿的学生,厉声要他们各写一份悔过书,限一小时呈送罗师长。此时前来的群众越来越多,罗师长也顺势下台,事件历时两个多小时总算结束。而全校师生、全城百姓心头的愤怒却久久难以平复。民国二十七年(1938)七月,以共产党员陈叔举为团长的县中师生“暑期抗日宣传团”四十多人,自筹经费,自理伙食,前后近一个月,到蓬溪十三个乡镇、遂宁桂花场和遂宁县城,以多种形式一路宣传抗日。每场都聚集上千人,在遂宁县城观众多达3000余人,深受欢迎,影响宽广。![]()
50至70年代,蓬溪中学在办学条件极差、师资力量簿弱的情况、团结求是,拼搏进取,难苦奋斗,1961年被评为绵阳地区红旗学校,1985年被评为遂宁市重点中学。![]()
蓬溪第一幢苏式建筑——丁字楼,建于50年代,是50至70年代学校主要教学楼![]()
蓬溪中学70年代至90年代学校的主体教学楼,于70年代师生自办砖瓦建成,是恢复高考后蓬溪高中考的主考场,从这里走出了大量优秀人才。![]()
新时代,蓬中人以创新发展的理念,追求卓越的精神办学,使学校发展再上台阶,2000年建成四川省重点中学,2002年建成首批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2006年学校南迁,办学硬件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变、办学质量不断提高,于2020年建成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